华东院自1952年成立至今,已走过了50个春秋,期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成立阶段 1952年-1953年 解放后新中国国民经济开始恢复发展,在党中央的直接关心下,在陈云及上海市委,上海市副市长潘汉年的直接领导下,金欧卜等新中国早一代建筑设计专业人员于1952年在上海筹划成立了上海市建筑设计公司。这是一家国营性质的建筑设计单位,公司负责人金鸥卜(党员),职工有著名建筑师王华彬、著名工程师何广乾等100余人。同年4月华东建筑工业部建筑工程设计公司成立。5月19日,上海建筑设计公司与华东工业部建筑工程设计公司合并,一个全民所有的、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综合性的大型建筑勘察设计企业--华东建筑工业部设计公司应运而生。这是我院的前身,也是新中国最早成立的设计单位之一。经理金鸥卜,总建筑师王华彬,总工程师薛楚书,设备总工程师许昭。之后又有著名建筑师赵深、陈植、吴景祥;著名工程师庄俊、罗邦杰等参加工作。至12月公司职工总数增加到479人。 华东院成立初期在管理和业务上都缺乏经验,且无现成模式可借鉴,是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摸索,上下共同探讨,才逐步掌握了一个大型设计公司的运行规律。公司当时在机构上设有总图、文教、居住、医卫、工厂、土木、机电等设计室和土测室(后改为勘测室),计划处,技术处及材料试验所。为保证质量和进度,建立了责任制和规定审核程序。为提高设计进度和设计质量,加强工种之间的衔接配合,减少脱节和返工,又在项目设计小组中建立互助协作和以建筑为主召集联系会来推行平行作业。 在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华东院根据中央《关于中央建筑工程部工作的决定》指出的方向,开始将设计工作逐步转向工业建筑设计。期间完成的主要项目有上海2万户公房、各大医院、大专院校、国防机场、海军工厂、军事学校等的建筑设计。还有一部分绝密工程,如由沈恭、陈翠芬参加支援北京工业建筑设计院完成的我国第一个原子反应堆附属建筑,该工程是我国第一个国防高科技工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代表性工程中苏友好大厦。该工程总建筑面积64779平方米,是解放初期上海最大的高级民用建筑;顶点高达109m,也是当时上海顶点最高的建筑。 二、发展初期 1955年至1958年 这一时期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我院的体制也做了随之的调整,成立了第一、第二、第三设计室,并在院里进行了技术人员支援外地工业设计的工作,前前后后我院共向兄弟单位输送了860余名技术人员。 在技术上我院此阶段开展从检查工程入手以提高设计质量的工作。同时,组织了几次有关建筑艺术处理,民族遗产及创作手法等问题的建筑师座谈会以及组织建筑师参加建筑学会的学术活动,提倡"百家争鸣"。在建筑设计中开始注意艺术处理和重视提高设计质量,初步纠正了粗制滥造、艺术贫乏的状况。在具体设计上将工作重点转向工业设计,开始独立设计技术要求高、规模大的工业项目。由于设计工作的转轨,促使设计人员不断提高建筑设计的思想,初步克服了唯心主义、形式主义、复古主义,使建筑趋向"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同时学习苏联的工业建筑设计技术,采用冷拉钢筋、轻质隔音墙等新技术,推行装配式结构,设计了实腹梁、下承式屋架、预制行车梁与柱、大型屋面板,空心楼板等构件,设计技术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我院完成了沈阳重型机器厂的铸钢车间、长春客车厂、大连船厂、江南造船厂、武昌船厂、郑州两厂、京西、通化、平顶山机修厂、镇江苇浆厂、慎和大型翻砂厂、中华铁工厂、水泥厂和上海地方的仪表、化工机械厂等工程的设计。至1958年底又完成了2500吨水压机及5吨锻锤的锻压车间、年产30万吨转炉车间,年产6万吨无缝钢管车间,年产67500吨薄板车间、年产20万吨中板车间、年产30万吨水泥厂(包括工艺设计)等工程设计。 三、发展中期 1958年~改革开放前 这一时期,由于苏联撕毁条约,撤走专家,中央领导号召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发展科技和国防。我院承担了众多尖端工程的设计任务,如上海嘉定科学城、科学院11个研究所以及导弹装配车间,发射设施、核工业等尖端工程。60年代为了防止外来侵略加强国防力量,我院又组织了100多名干部及设计人员,在副院长汪金涛的带领下奔赴遵义参加西南大三线建设。 此外这一时期也是我院承接援助项目的高峰期。1963年4月由院和轻工业设计院等组成的马里国卷烟厂、火柴厂专家组(院有3人)离开北京赴马里国首都巴马科市,进行工厂的建厂规划工作。这是我院第一次派人赴国外进行援外设计规划工作。至1965年9月我院完成了马里卷烟厂、火柴厂、专家招待所和加纳的铅笔厂等4项任务。此外还圆满地完成了诸如贝宁体育中心、赞比亚党部大楼、科摩罗大会堂等工程的设计规划。整个援外工作中先后出国的人员将近20人。 76年唐山大地震,全市几乎全部被毁。国务院发动全国各省市紧急支援重建唐山,我院于震后数天内组织部分设计人员前往唐山市。根据国家建委分工承担河北小区重建工程,由小区规划到单体设计。在当时余震不断,空气污染等恶劣条件下,由宋华、赵深等同志领导,以陈翠芬、王振雄、陆苗元、王茂松、袁德清等同志为主的华东院支援队伍上下齐心,积极配合兄弟设计单位,想方设法缩短设计周期,为尽快恢复唐山,重建唐山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自1958年至改革开放前的近20年时间内,我院不仅仅在国防建设、工业建设及援助建设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公共和民用建筑上也同样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完成设计与建设的工程诸如西安交大、上海华东化工学院、上海科技大学、福州大学、华侨大学等教育建筑;杭州西冷宾馆、供毛泽东住的杭州5901(西子宾馆)、上海414(西郊宾馆)、1964年为实现了中巴原定"五一"节前通航而完成的虹桥机场等高级民用建筑;文化大革命后,在批判"四人帮"的同时重点抓好了电信大楼、十六铺轮船客运站等一大批工程;1978年6月河北省建委召开重建新唐山会议上确定院又承担了老市区中620000m2的住宅建筑,20万m2的工业建筑,3万m2的公共建筑,15万m2的仓库,共942000m2;等等。 此阶段中有一个较为特殊的时期--文化大革命,在处境极为艰难的情况下华东院全体设计人员还是艰难地完成了徐州煤矿地面建筑、上海金山石油化工总厂、晴伦厂等大型工程的设计任务。为迎接美国尼克松总统访问,还与美国工程师合作设计了国际卫星地面通讯站。 四、成熟期 改革开放至1992年 1979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国家开始实行企业化(事业性质企业管理)试点,即实行取费制(把开支事业费改为收取设计费)、合同制、奖励制;经济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提高管理水平,最终转变为企业体制。经国家建委和上海市批准,华东院被选为全国第一批18个试点单位之一。1984年6月20日院党委扩大会议讨论通过以设计室技术经济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改革方案--《设计室技术,经济承包暂行办法》,目的是加强责任制,奖勤罚懒,奖金不封顶,不保底,打破"大锅饭"。 这一阶段设计任务又从以工业建筑设计转变为以民用建筑设计为主。大型、高级、高层的公共民用建筑、成片住宅群及各种引进工程的建筑设计任务比重大量增加,民用建筑面积占全院完成设计的建筑总面积的70%。如上海的三大门户(十六铺轮船客运站、铁路新客站、虹桥机场新国际侯机楼)和电信大厦、联谊大厦(上海的第一幢超高层建筑)、上海影城、电视中心、解放日报大楼等几十项公共建筑;龙柏饭店、华亭宾馆、虹桥宾馆、银河宾馆、新苑宾馆等几十项旅游宾馆建筑;曲阳新村、沪太新村、仙霞新村、民星新村等十几项住宅小区;上海电视一厂、上海显象管玻壳厂、中美合资施贵宝制药公司、中英合资耀华皮尔金顿玻璃有限公司、中德合资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台商工业城等工业引进项目;上海商城、上海花园饭店、海伦宾馆、银星假日酒店、国际会议中心、假日别墅等"三资"工程的咨询和合作设计。 80年代华东院面临着引进技术的难关。1980年3月院长批准正式颁发修改后的《设计质量评定和奖励办法》要求遵照执行。同时正式成立院设计质量评定小组。至92年已基本完成了引进技术的任务。1984年3月华东院成立了由五室、电算站、咨询部组成的开发微机编制设计概预算工作小组,其任务是摸清微机性能,建立预算定额库,编制应用程序,普及操作应用技术,在概预算中全面推广应用微机。86年是国家"七五"计划的第一年,华东院成立了由周礼庠、蔡镇钰、江欢成、宗有嘉等组成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中心。至1992年底该中心编制完成了高层、框架、网架、排架等实用的计算程序及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强弱电等专业的CAD软件。 从1972年-1988年底的十一年间,华东院共完成建筑面积1528万平方米,年产值从1979年550万元,增至1988年的1600万元,在当时全国土建设计院中名列第二。但是从1989年开始随着国家基本建设的压缩,院的经济效益开始滑坡,1990年出现了第一次的亏损,并面临着机制不适、负担过重,效益不高、后劲不足,明显影响职工队伍的稳定和生产积极性的发挥的严峻局面。 1990年4月18日中央提出开发开放浦东的重大决策;1991年9月又做出了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决定。院开始一步深化改革,转换内部机制,提出了以"三保二包"(保质量、保技术进步、保周期、包收入、包实现利润)为主要内容的新的经济技术承包责任制,企业形式开始好转。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重要讲话,提出上海"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给上海吹来强劲的东风,院相继在浦东陆家嘴、金桥、外高桥三个开发区承担了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银都大厦、浦东海关大楼、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总体规划、金桥和外高桥2个开发区的综合大楼和通用厂房等大量有影响的项目设计建筑工作。其中被誉为"东方明珠"的上海电视塔,高达450米,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1993年在国家建设部组织的全国百强勘察设计单位评选中,我院被列入百强之列,在上海勘察设计单位中排行第一。在拓展本地区及国内市场的方面,我院在改革开放以后相继成立了深圳分院、海南分院、厦门分院、浦东分院,苏州分院以及华捷、华发、华盖等子公司。在涉外经营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经外经贸部批准,取得了涉外经营权,包括劳务出口许可证。逐步在菲律宾、新加坡、香港成立了合资公司,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合作项目有百余项。1994年年产值和实收均突破2亿元,成为当时全国年产值最高的设计院之一; 1995年是我国"八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上海新三年发展的第一年,我院在设计方面继续保持良好势头。此外CAD应用得到了更大的推广,全年CAD出图率为64%,因而我院被评为全国工程设计系统计算机先进集体。在对外开拓方面,我院在印尼雅加达电视塔设计国际竞争中一举中标;承接了世界第一高楼--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设计咨询,显示了我院的综合实力。这标志着我院建筑设计已经具备了走向国际市场的能力,同世界一流建筑设计媲美。1996年是我国"九五"计划的第一年,也是上海实现新三年大变样的第二年。我院以"一个中心,三个重点"为目标,即以设计、科研、生产为中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企业改制步伐;推行ISO9001贯标(后于2000年再次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的重新认证)围绕中心抓重点,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赢得了复兴新华城、交银金融广场、万象国际广场、上海艺术城、上海电视台等的设计权及浦东国际机场航站楼的合作设计。 世纪交替的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于1999年7月改制成为专业的设计公司,更名为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改制后的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加大经营力度,及时调整经营策略,确定了巩固上海市场,争取外地市场,开创境外市场的策略。具体工作上通过窗口达标、工程回访、热线电话、实行贯标等举措加强市场竞争力。同时调整设计所规模,优化专业级配;对设计人经营者的任用,打破了传统的方式,采用组织挑选、岗位竞争、承诺上岗的方法,并将设计所经营者的责权以承诺协议的形式明确下来。在职能管理部门的设置上,改变了过去上下一一对应的模式,本着"精简、高效"的原则,实行"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人才任用突破论资排辈,不讲学历高低,努力开辟一个特别吸引人的环境。对职工进行质量体系的教育培训;对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培训;对有特定要求的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与国内外著名的高等院校、设计事务所之间进行技术上的交流和学习深造。这样使每个有才华、有抱负、有事业心的员工有足够的发展空间,自我价值得以充分的体现。在对技术专业的管理上,我院以形成由规划、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空调、电气照明、自动控制等专业组成的比例理想的配置形式。 在告别20世纪,迎来21世纪的时候我院又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一批中青年专业带头人承担起了全院的重任,在广大的设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又成功独立完成了如国家电力调度中心、上海电视台二期、上海城市规划展示厅、中远两湾城等项目。合作设计了如上海大剧院、浦东国际机场航站楼、浦东发展银行、交银金融大厦、工商银行浦东金融大厦、国际航运大厦、上海四季大酒店等。在建项目及中标方案有磁悬浮车站、东方艺术中心、宁波大剧院、上海静安寺改建、上海国际商城、全国农业展览馆会议展览中心、重庆有限电视大厦、武汉广播电视中心、东上海国际花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