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对话建筑界之一:马清运专访 (发布于2004-08-30 16:42:27 点击20524) ……业内对马达思班的关注,大多集中于马达工作中对城市状态的批评,以及作品中表现的勇于面对城市问题的实验、建筑勇于参与城市的讨论、积极面对城市发展中的问题。马达能在这种大的都市前提下用建筑作为一种批评介质的现象,在西方的建筑实践中已经荡然无存。这是中国建筑师的幸运之处,也是境外媒体仰慕的地方。
|
| 
|

| | 张永和:第三种态度 (发布于2004-07-29 15:58:44 点击39265) 创作与表现都暗示建筑的想法是建筑师头脑中固有的,与设计作为资源组织的工作状态下建筑师寻找答案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设计作为资源组织是立场指导下做出的选择,而不是设计定义惟一的可能。然而,在两个方向之间跳跃或摇摆只能消解方向。同时,我也不认为大多数建筑师,包括我自己,头脑中存在着既定的答案。
|
全球化与地域性——一个“现代性”问题 (发布于2004-07-08 15:37:04 点击22377) 全球化时代充满着现代性的冲突与矛盾,它们对中国当代建筑和城市规划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有关全球化与地域性的争论似乎不可调和,然而其中却存在着对于这两个概念的误解。文章对全球化、地域性以及它们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指出“全球化”首先是现代性的全球化,它并非与“地域性”完全对立的概念,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国际化”……
|
| 
|

| | 后媒体时代的建筑理论与批评 (发布于2004-05-31 12:15:31 点击27968) 面对西方各式的建筑理论以及充满“玄学”色彩的建筑话语,中国的建筑媒体可以做一些有预期结果的事情:一、推进建筑学价值内核的确立,在对现代主义的不断完善中化解西方后现代所提出的种种矛盾,以有正确的方向;二、继续推进建筑学与公众的互动,激活建筑学的边界,不如此,建筑理论与批评无以有大众的土壤。
|
从建筑服从构造到构造服从建筑 (发布于2004-04-28 15:28:49 点击27328) 每月话题5月主持陈丽乔:要有好的建筑,先要有好的平台讨论、评价建筑,今天我们接触到的媒体,许多都过份重视建筑的外型,欠缺较有深度的评论,我们应多考虑一个建筑物是否有助推动人类文化,或在建筑历史上所扮演的角色。退而求其次,建筑物在特定的一套限制和条件下,是否找到一个很好的答案,建筑师有否用了真心和诚意去解决建筑上的各种问题……
|
| 
|
|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