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搜索 |
论坛列表 |
|
|
|
彼得·马瑞诺的“品牌建筑” (发布于2009-02-19 10:21:34) “我认为大多数‘偶像派建筑师’追求制造效果胜于为消费者创造一种愉悦的购物体验,”普雷斯曼接着说,“但为什么我们在上世纪90年代早期的麦迪逊大街的构想能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因为其建筑生命永葆青春,这是彼得工作的全部。”
|
|
|
| | 品味生活 积极营造 改变城市 (发布于2009-02-18 18:11:33) 我看,中国城市的发展,要么是世界城市历史的独创;要么是自己生活的灾难。我的建筑,特别是我们建筑在工作中表达的思考,是希望中国的城市发展能得到前者的地位。
|
双重性格之下追求“无我”境界 (发布于2009-02-18 18:09:58) 曾经接触过两位登琨艳的好朋友,《移居上海》的黄玉枝主编说他是一个想法很多,思想前卫,有着大理想的人,强烈的个性和工作上的严格,使得他不容易与人合作。另外一位年轻的经理却和我说他很随和,很容易相处。登琨艳对此的回答是……
|
|
|
| | 建筑是一个“活”的东西 (发布于2009-02-18 18:03:40) 建筑的时间跨度比较大,而建筑本身价值往往就在于此。有了想法往往是个人的,建筑师的想法是群体的,需要听取合作人员和社会的不同意见,不说一百年以后,单单十年以后,自己的作品是否依然被认可,还是一个未知数。
|
对话建筑界之奥雷·舍人:OMA (发布于2009-02-18 17:56:58) 我看过ABBS,但由于中文不够好,所以还缺乏全面的了解,但我知道ABBS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网络平台,使大众能够关注和探讨建筑的事情,这个在美国和欧洲是没法比的。我知道,OMA的项目实际上在ABBS上有很充分且十分激烈的讨论……
|
|
|
|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
|